近期,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動作頻出,美越關稅協議“羅生門”備受矚目。7月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高調宣稱美越已達成關稅協議,聲稱美國對越南商品征收20%關稅,經過越南轉口貿易要被征收40%關稅,越南對美關稅為零。消息一出,全球震驚,若屬實,意味著越南似乎向美國大幅讓步。
然而,第二天,越南外交部表示,貿易談判代表仍在與美方協調,以最終確定協議細節。面對特朗普言之鑿鑿的“美越達成貿易協議”之說,越南政府及主流媒體沉默以對。
對此,美國白宮助手辯稱越方已事先知曉稅率,但據美“政治新聞網”調查發現,越方因特朗普單方面將稅率從11%抬至20%而憤怒,因為談判時談的是11%,特朗普卻在最后關頭單方面抬價。因此,越方至今未在協議上簽字,且雙方均未公布任何書面協議。路透社也發現越南官方聲明僅模糊提及“達成共識”,對具體稅率避而不談。由此可見,所謂“達成一致”很可能只是特朗普的單方面表演。
另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指出,特朗普宣布的20%關稅將取代目前10%的基準稅率,且會疊加到其他一些已經存在的關稅上,如“最惠國待遇”關稅。這將使實際被征收的總關稅平均有效稅率超過20%。
越南的沉默,才是最狠的打臉
面對特朗普的“既成事實”宣言,越南選擇了最冷硬的反擊方式,不承認、不否認、不配合。 這種異常態度引發連鎖質疑:協議文本是否存在? 越南是否簽署? 白宮始終未能出示任何書面證據。
越南的冷靜,源于手中握有兩張關鍵底牌。
其一,經濟命脈捏在中國手里。 盡管越南對美出口額巨大,但2024年其進口的中間產品62%來自中國,從電子元器件到紡織面料,產業鏈根本繞不開中國。 若為討好美國犧牲對華關系,本土工廠可能直接停工。
其二,特朗普的“毀約前科”令人心寒。 2025年4月,他單方面撕毀與巴西的礦產協議;7月又對14國發出加稅威脅,連盟友日本都被突襲25%汽車關稅。 越南貿然簽字,很可能淪為下一張“廢紙”。
王毅收到越方“定心丸”,信號直白
就在美媒爆料協議造假的同一天,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裴青山在吉隆坡緊急約見中國外長王毅。 面對中方,裴青山當場交底:“越南將與中國保持密切溝通,攜手維護多邊貿易規則。 ” 這句話看似外交辭令,實則句句有深意。
“維護多邊規則”直接打臉美國單邊關稅;“密切溝通”暗示不會背刺中國。 更關鍵的是,裴青山主動提出要深化中越鐵路、金融、科技合作,這些全是美國無法替代的領域。 越南的潛臺詞很清晰:特朗普的戲,我們不陪演了。
越南的騎墻策略與未來抉擇
從數據看,越南的騎墻空間正在縮小。“中國技術 + 越南組裝 + 美國市場”的三角鏈,決定了越南無法徹底選邊。歷史也證明,美國對待“盟友”向來“用后即棄”,印度、歐盟、日本等都在與美國的合作中吃過虧,越南若以為靠妥協能換長久利益,恐怕會低估特朗普“交易藝術”的殘酷性。
目前,越南決策層仍在觀望,近期動作暴露了其戰略焦慮:一邊在南海與中國合作開發油氣,一邊允許美軍航母訪問峴港;一邊參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一邊暗中配合美國“友岸外包”計劃。這種走鋼絲的策略,在大國對抗加劇的今天,任何搖擺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越南的“矛盾操作”本質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求生本能,但歷史證明試圖左右逢源者往往最先出局。當美國連談判誠信都無法保證時,越南若繼續幻想“兩邊通吃”,最終可能淪為犧牲品,而中國的多邊合作倡議或許是越南避免淪為棋子的最佳出路。
總之,美越關稅協議 “羅生門” 是美國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的又一體現,也凸顯了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艱難處境。越南若想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實現穩定發展,需認清形勢,摒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國倡導的多邊合作基于平等、互利、共贏,為各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穩定的合作環境。只有作出符合自身長遠利益的選擇,積極參與多邊合作,才有望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國家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