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杭州隆重召開。會上正式揭曉了2024年度“浙江制造天工鼎”名單,紹興柯橋區首次榮膺這一浙江制造業的最高榮譽。
作為制造業強區,柯橋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46家,工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達48.8%。近年來,柯橋堅定不移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2024年,柯橋區制造業投資總量高達253億元,居全省首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制造業投資增速分別達到10.2%和18.2%,均居工業大縣前列,連續3年實現兩位數高位增長。
柯橋制造業在全球化變局中勾勒出一道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其背后的邏輯究竟是什么?近日,筆者迎著淺夏的陽光,前往實地一探究竟。
科技賦能
身展彩翼臨風翱翔
漫步紹興柯橋街頭,這座被譽為“托在布上的城市”,隨處可見“國際紡都、杭紹星城”的城市形象廣告。
徐誠軍是浙江越新印染公司染色主管。他打開電腦,查看21號染缸的染程列表,上面溫度、速率、保溫時間等數據一目了然。
“智能改造之后,既節約了成本,又降低了20%的次品率。”他說,“一度認為產業發展的瓶頸就在這里,但智能制造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新路——即便像印染這樣的傳統行業,也有可能轉型為先進制造業。”
科技浪潮推動著中國制造業向“中國智造”邁進,“柯橋制造”正走向“柯橋創造”。
此次柯橋奪“鼎”,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柯橋深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因此,近年來深化“產業+科技”融合創新。
“濡染大筆何淋漓”——
柯橋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秉持“一個主導產業一個領軍平臺”的理念,著力攻克關鍵技術。以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為引領,匯聚了3支院士團隊、11位國家級人才以及400多名科研人員,加強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高速數碼噴印等6個核心技術攻關,榮獲20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以臨空光電研究院為牽引,引進高端人才,集聚光電上下游19家企業,建成以精工科技為龍頭的碳纖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成立產業鏈共同體,其寶萬碳纖維一期投產,形成了“裝備—原絲—碳化—復材—應用”全產業鏈格局。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途徑,柯橋科技賦能產業,促使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悄然改變柯橋現代制造業的格局。
柯橋紡織產業正逐步向技術含量更高、創新活力更強的先進制造業轉型。轉型背后的推動力,不僅來自企業自身的創新動力,也得益于區域性技術創新平臺的賦能。
2022年7月,浙江理工大學與柯橋區共建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暨鑒湖實驗室。依托該中心,柯橋大力推進紡織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高校+平臺+企業+產業鏈”合作機制,瞄準綠色印染、碳纖維等前沿領域,開展紡織印染產業“六基”關鍵技術攻關,全力打造了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成果。像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和合作單位攻克航空級玻璃纖維棉氈、深海系泊纜繩等“卡脖子”技術,讓紡織材料“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探秘”,不斷突破紡織產業的“天花板”。
此外,柯橋還建成了全國紡織行業首個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吸引7.3萬名工程師,服務企業近萬家次。
“平臺+企業”協同創新,是柯橋突破制造業發展瓶頸的另一個探索。柯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但創新能力捉襟見肘。“平臺+企業”協同創新機制,從集聚科研資源到匹配產研供需,再到打通產業鏈條,逐步挖掘協同創新平臺的作用,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科技創新依賴人才。在柯橋,“人才+園區”共生創新,開啟了留住人才、賦能制造業的良性循環。
柯橋打造了集研發設計、中試轉化、場景應用、人才服務于一體的國際人才社區,加快建設杭州灣科創中心、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開展外國人來華工作便利化國家級試點,引聚省級以上領軍人才216名,引育高質量人才項目450個,科技成果轉化指數位居全省第6。
據柯橋區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嚴煒介紹,柯橋完善“四題一評價”制,聚焦專業人才、技術攻堅、成果應用等重點,300多家企業出題530個,共建實驗室32家,開展技術合作118項。
這些,便是柯橋科技賦能制造業的底氣。
轉型提能
“彎道超車”正當其時
事實上,科技賦能只是柯橋制造業實現彎道超車的一抹剪影。
“老”紡織同樣能夠織就“新”力量。近年來,柯橋制造業刀刃向內,主動作為,實現內生裂變,迸發出強勁動力。
技術人員熟練操作,碩大的釜爐開足馬力……在柯橋經濟發展大平臺柯橋經開區,浙江宇越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光學膜項目正式投產。該百億級項目由區內企業投資建設,企業由此從傳統包裝薄膜轉型為光學基膜,并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壁壘。
浙江宇越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在柯橋制造業“攀高育新”的宏大背景下蛻變新生的。近年來,柯橋出臺了現代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推動傳統紡織向先進性紡織轉變。去年,柯橋紡織新產品產值455億元,產值率為32.4%。
“攀高育新”之外,柯橋傳統制造業“逐綠煥新”,華麗轉身。
柯橋針對傳統印染行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先天短板,制定了全國首個紡織碳足跡認證標準,大力發展無水(少水)印染、綠色循環利用等技術。目前,柯橋傳統印花裝備中七成更新為先進數碼印花設備,節水率達80%,產品附加值提高30%以上。
當數字經濟浪潮席卷全球,柯橋制造業“數智向新”,逐浪而行。
該區以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為契機,推動企業進行“智改數轉網聯”,實現行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紡織印染智能裝備占比達80%以上。近日,紡織行業首個AI大模型——紹興柯橋紡織AI大模型“柯小布”上線試運行,接入5000余家企業,形成行業領先的“大模型+智能體+云服務”生態體系。
“柯橋傳統制造業實現內生裂變,也得益于紹興首創‘跨域整合’模式,重塑產業生態格局。”嚴煒告訴筆者。
作為中國紡織產業核心集聚區,柯橋憑借“印染+市場”的獨特優勢,推動越城區32家印染企業整合為5個印染組團,跨區域落戶至柯橋藍印時尚小鎮。
搬遷不是簡單的集聚,而是一次系統的產業升級。柯橋支持新上項目進一步加大數碼印花、氣流染色等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從而催生印染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實現從“低散亂”向“綠色高端、世界領先”的華麗蛻變。
內生裂變,是力量的爆發,也是新生的孕育。在這場“鳳凰涅槃”的產業變革中,柯橋加速傳統優勢企業內生裂變,奏響高質量發展的華美樂章。
新興聚能
“換道超車”向新而行
柯橋人深知,擴大新興產業投資,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
那么,如何破局呢?
“柯橋首先將關注點投向了內生項目,引導并扶持本地‘優質主體’企業轉型升級,投資新興產業項目。”嚴煒介紹。近年來,柯橋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充裕的優勢,全力打出“二次開發”“有機更新”“低效盤活”的“騰籠換鳥”組合拳,引導區內企業就地轉型升級、開展“零”地技改、合理利用閑置土地。去年以來,催生了68個億元以上制造業內生項目,其中11個項目投資額達10億元以上,內生投資占比位列紹興市第一。
柯橋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的理念,一手激發內生動力,一手強化外部引進賦能,緊盯頭部企業以及創新型、強鏈型、總部型項目,精準招商。去年以來,引進15個10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總投資超560億元。
相較于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無疑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
近年來,柯橋瞄準光電信息、醫療健康、新型復材三大新賽道,著力打造“光電谷”,引進培育37個光電項目,總投資超700億元;著力打造“健康島”,引進培育33個生物醫藥項目,其中15個為一類新藥;著力打造新材料產業園,產值規模超700億元。“興華芯”“艾比奧”“中科宇航”等一大批新興產業代表企業落戶柯橋并茁壯成長,成為柯橋制造業的“新名片”。
全球制造業正經歷著由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引發的深刻變革,面對傳統紡織業“大而不強”的產業困境,柯橋精準把握時代脈搏,“換道超車”,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重構,推動傳統制造業躍遷。
風過林梢,驕陽正好。展望未來,柯橋將秉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勢必能在新征程中掌握主動、贏取未來。
專家點評
科創乘數效應深化產創融合
在柯橋,最大限度激發產業與科技創新的乘數效應,成為其榮膺“天工鼎”稱號的關鍵舉措。被乘數便是柯橋精心打造的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及其產業鏈體系。
這一關鍵舉措,首先體現在以硬科技賦能,讓制造業“筋骨強健”,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例如,柯橋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產業鏈上人、機、物全要素的互聯互通;依托知識圖譜和數字孿生等技術,構建起強大的產業大腦;運用AI大模型,成功推動傳統紡織產業向時尚產業高端邁進。
這一關鍵舉措,也離不開服務與人才的“活力激發”。柯橋深知,要最大化發揮乘數效應,不僅依靠科技創新,還需將服務創新與人才集聚作為支撐保障。通過優化服務、匯聚英才,柯橋促進了產業鏈的流程再造、制度重塑與價值共創;通過持續調整生產關系、創新配置生產要素,確保各類先進生產要素能夠順暢流向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土壤。
這一關鍵舉措,還體現在AI角色的“戰略升級”。人工智能已從助力企業提質增效的輔助工具,躍升為支撐整個產業鏈轉型升級的核心基礎設施。這加速了柯橋從“+AI”向“AI+”的根本性轉變,使AI成為貫通傳統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引擎,為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實現了關鍵突破。
縱觀柯橋的發展歷程:昔日,憑借人口紅利與后發優勢,其制造業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崛起;如今,依靠人才紅利與先發優勢,柯橋正著力培育科創平臺,推動產業升級,力爭在更多新賽道實現“領跑”。柯橋制造業的發展路徑正勾勒出一條獨特的“跟跑—并跑—局部領跑”曲線。可以說,在傳統產業領域的“彎道超車”讓其“勇奪天工”,而在新興產業賽道的“換道超車”,正引領其邁向“巧奪天工”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