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捐贈站位于荔灣區的城區中。 謝源源/攝
不時有市民到市捐贈站捐贈或領取衣物。 謝源源/攝
市民去市捐贈站捐衣物,可以分類放入合適的衣柜中。 謝源源/攝
市內各捐贈站每月接收上千甚至過萬件二手衣物,未來可能新增捐贈點
家有閑置衣物如何捐贈?也許您聽說過廣州的“愛心衣櫥”。2015年冬季,伊朗興起一種新型慈善方式“友善之墻”——市民可以自行將衣服掛在墻上,供有需要的人隨時免費取用。經社交網絡傳播后,“友善之墻”捐衣的公益模式迅速傳播到中國多個城市。今年2月初,廣州市番禺、天河兩區出現了“友善之墻”的翻版“愛心衣櫥”(番禺區的捐贈點仍名為“友善之墻”)。兩個月后,廣州市接收社會捐贈工作站(以下簡稱市捐贈站)和多個區的捐贈站也開設了“愛心衣櫥”或衣物捐贈點。
這種靠自覺自助建立的模式維護起來并不容易,“友善之墻”在中國其他城市就遭遇過水土不服。有媒體報道,四川省南充市的“友善之墻”因不少非困難人士到此挑選衣服、無人打理成垃圾場,發起人不得不撤場;云南省昆明市的“友善之墻”也因缺乏監管,不到10天便淪為垃圾場。
廣州首面“友善之墻”誕生近半年來,各區的“愛心衣櫥”發展得如何?它們有遭遇水土不服嗎?近日,新快報記者回訪了廣州市部分“愛心衣櫥”和設立在部分區的衣物捐贈點,發現不但這些“愛心衣櫥”沒有水土不服,目前還有相關部門在考慮新增領取點。有人開車跨區捐贈衣物,但沒人惡意領取,絕大多數“愛心衣櫥”運轉良好。
●市捐贈站 每月接收數萬件舊衣 有人多次捐贈
7月28日,新快報記者走訪位于荔灣區多寶路涌邊一馬路的市捐贈站,在該站門口設置有“自助發放愛心衣櫥”,衣櫥內有兒童玩偶、男裝、女裝、童裝、棉被等,衣櫥沒有鎖,也沒有工作人員在一旁看著,有需要者可自行領取。此外,在捐贈站內也設有衣櫥,不同服裝分門別類疊放整齊等待領取。記者采訪時,就陸續有人前來挑選衣物,也有人前來捐贈舊衣。
當天,家住芳村的王姨提著一大袋衣物前來捐贈,工作人員接收后戴上白手套,將其分類放到靠墻的一排衣物桶內。新快報記者看到,男冬裝、男夏裝、女冬裝、女夏裝、童裝5個大桶內,已經放著不少捐贈衣物。王姨告訴記者,通過朋友介紹,她知道了這個捐贈點,已經捐贈過幾次了。“兒子讀完大學工作了,以前的衣服不穿了,我就收拾收拾送過來,都是好好的衣服,扔掉太浪費,送過來給有需要的人”。
工作人員告訴新快報記者,衣物分類后要進行清潔消毒,有需要的人隨時可前來取走,不需要登記任何信息,也沒有限制領取數量。
今年57歲的李叔就前來挑選了幾條夏天穿的褲子。“我踩單車從羅沖圍過來,不遠。”李叔告訴新快報記者,當天他穿的褲子也是此前從這里領的,上次他還挑選了幾件衣服。“適合穿就行,不看牌子”。
事實上,在推出“愛心衣櫥”服務項目之前,市捐贈站就推出了困難群眾免費領取救助衣服的公益服務。從貼在墻上的表格可見,從2012年至今,這個捐贈站每年接收二手衣物數量達到六七十萬件,發出數量也達到六七十萬件。比如,2015年接收了64.73萬件,上年結余20.67萬件,發出75.99萬件。
而在今年上半年,市捐贈站每月接收社會捐贈數量從3.93萬件至9.07萬件不等,每月廢舊衣物環保處理數量基本保持在1萬件左右,5月達到最高值,達2.54萬件。
●番禺區“友善之墻” 八旬老奶奶和兒子花兩小時跨區捐衣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除了市捐贈站以外,廣州市此前還有7個捐贈站,分別位于越秀區、天河區、海珠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和增城區,此外還有民辦的“愛心衣櫥”。位于番禺區工農大街2號的“友善之墻”是廣州最早的“愛心衣櫥”,誕生于今年2月。近半年過去了,這面“友善之墻”共接收捐衣1.3萬件,其中有3000多件被有需要的人士取走。
新快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友善之墻”的墻面上噴涂有親子、花朵等圖畫,其中大型圖畫由義工繪制,而配圖則由小朋友們畫上去。在墻上的3條掛鉤處掛著約15件應季衣物,包括短褲、裙子等,其中多數衣物成色較新。
與“友善之墻”初創時相比,該墻的維護單位——番禺區明月關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明月中心)的工作人員在墻的上方加蓋了雨棚,還爭取到了街道和住戶的同意,將“友善之墻”的長度從原來的40多米擴展至100多米。在原有“友善之墻”的旁邊,記者還看到離地約130厘米的鐵架,這是用于晾曬捐贈衣服。“所有衣服捐過來后,我們都會先清洗一遍。”“友善之墻”的相關負責人林義平稱。
在“友善之墻”附近還有一個“愛心圖書漂流”櫥窗,新快報記者看到這個櫥窗里沒有書,反而積了灰塵。明月中心的工作人員林俊告訴記者,“友善之墻”開辦之際,在這里曾放過一些書,但經常全部被人拿走當廢紙賣掉,這讓工作人員很為難,“我們下一步會研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繼續開展圖書漂流活動”。
據林義平介紹,“友善之墻”接收的捐衣除被有需要人士直接取走,還會通過其他慈善組織送給偏遠山區需要幫助的人。林義平告訴新快報記者,有需要的廣州市民多數是在晚上過來取走衣物,白天來取的至今為止只有4人,“為了更好地保護取衣者的隱私,我們還特意將安保攝像頭裝在‘友善之墻’雨棚的上方”。
林俊說,自“友善之墻”誕生以來,從沒有出現惡意多拿的情況,不少捐衣者讓他十分感動。今年3月,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及其兒子,專程從天河區拎著衣服開車送到番禺區,“這里比較難找,他們看導航找了兩個小時才找到這里,沒有絲毫怨言”。
林義平表示,下一步計劃把整個工農大街打造成愛心彩繪巷。目前工作人員正和佛山市一個舊衣回收基金會合作,設立番禺分點,引入資金用于日常運作,“解決一兩名殘障人士的就業問題”。工作人員還計劃在明年春節開展“把愛帶回家”活動,有需要的外來務工人員除了自己可帶衣回家,還可以把捐贈衣物帶給有需要的家人或鄰居,以幫助更多人。